#閱讀題的準備方法
### 準備國文閱讀題的障礙
談到國文考試中的閱讀題,很多考生感到無所適從。最大的問題在於,選文沒有範圍,讓考生無法找到明確的準備方向。而且跨度極大,傳統古文、詩歌到現代散文、小說,無所不包;更讓人頭痛的是,每個選項看起來都對,即便能刪除其中兩個,剩下的兩個選項,也往往難以抉擇。
### 當前閱讀題的形式
如今的國文閱讀題,題型越來越多元,考題也別具巧思。
比方說,去年就以熱門電影「周處除三害」為題,要學生對比古今「迷因」:由於周處故事有三個版本,目前通行的,是「世說新語」版,所以第一個問題,就要考生比較古代三個版本的差異;電影版雖然沒有屠猛虎、斬蛟龍的情節,但是化用了除害的概念,講述自以為不久於人世的黑道份子追殺另外兩名黑道的故事。第二個問題,就考電影版與原著故事「除害動機」的差異。
其他例子還有很多,像是綜合天文科普文,考古代天象與讖緯的關聯性。或者比較古代判決文書與現代的異同;它們的共通點,都是古代與現代的對話,所以一定會引用古代文獻,文言文一定佔很高比重。考生在有限的考試時間,看到一大段陌生的文言文,可能連文句都難以判讀,遑論理解文意。
### 培養解題的判斷力
好消息是,題目越活,對考生而言越有利。因為這代表純記誦的時代,一去不復返了。
如果考生能切換思考、從出題老師的立場來看,這些多變的閱讀題其實有跡可循。當前國文考試的設計原則,強調的是閱讀理解的能力。換句話說,判讀文字敘述中的資訊是主要任務,超過文字敘述之外的專業知識一定不會考,即便出現較生僻的語彙、也一定會提供附註。真正的障礙是國學常識,這是國文科唯一的專業知識。
很多人覺得國學常識沒有範圍,所有的古代典籍都可以變成考題。雖然理論上的確是這樣,但是出題老師設計題目時,一定也會慎選範圍,其中最主流的,還是古代知識份子身處的環境與精神世界,這是大考最熱門的主題,例如儒家思想對士大夫的影響。又如科舉、貶謫,這類士大夫面臨的社會現實、人生困境,表現在詩歌、文章,年年都考。
至於解題的判斷力如何培養?首先是掌握上述熱門主題的核心精神,之後延伸學校進度的古文內容。比方提到桃花源記,就可以延伸到劉晨阮肇入天台山的故事,比較魏晉時期的知識份子對仙境的想像;說到醉翁亭記,則可以列舉歐陽修的學長范仲淹、學生蘇東坡、大前輩柳宗元、劉禹錫被貶謫外地的山水遊記,比較他們在遊山玩水的過程中,有哪些心境上的轉換。
接著,是分析歷來閱讀題的題型。假設你是出題老師,拿到兩篇文章、編成題組,你會怎麼考?是單純語意的理解,還是要交叉對比、分析二者異同;練習考古題的時候,不僅要選出正確答案,也要解構誘答選項的套路。
總的來說,閱讀與思考本來就互為表裡,閱讀是思考的材料,思考是閱讀的意義。問題是,如何引導,才能啟動學生自主的閱讀與思考,這不僅只是準備考試,更是培養終生受用的能力。老師如何誘發我的孩子思考?想必這是所有家長最關心的,也是作為教師的我們持續精進的動力。
撰寫:徐家偉 老師